识别PUA,保护自己
“PUA”是近两年被频繁讨论的热词之一。“北大女生自杀”、“翟某某逼死程序员丈夫”、“23岁女生跳楼自杀,遗书称被男友PUA杀死”……各种相关的社会新闻,一提到亲密关系中的PUA,就让人胆战心惊。
PUA是英文“搭讪艺术家”的缩写。它原本是指一方(通常是男性)为了发展恋情,学会如何提高情商和互动技巧来吸引对方,直到发生亲密接触。PUA倡议者的初衷可能是帮助那些害羞的人学会展示自己,掌握与异性交流的社交技巧。但在今天的互联网语境下,PUA的应用场景和范围已经远非其最早的含义,逐渐演变成恋爱关系中一方通过精神压抑来控制对方情绪的代名词。有人认为,PUA的核心是通过故意歪曲事实,不断攻击、否认、误导、欺骗,让被操纵的人怀疑自己的价值,从而不得不服从操纵者。
当我们说PUA时,我们在说什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科主治医师江思思表示,PUA并不是一个专业术语。“亲密关系中的PUA”可以看作是一种“伴侣间的强制控制”,即一方通过各种方式建立起对另一方进行系统支配的行为策略。控制者使用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虐待、恐吓、隔离、身体/性暴力、威胁、惩罚、微观管理、盯梢和经济控制。这种“强制控制”使受害者被囚禁在加害者营造的虚幻世界中,陷入迷茫、矛盾、恐惧的境地。
PUA不仅发生在亲密关系中,也广泛应用于各种关系中。PUA在工作场所、校园和家庭中时有发生。蒋思思指出,当我们说“职场PUA”和“校园PUA”时,其含义可能更接近于“霸凌”。根据美国心理协会官网的定义,欺凌是一种攻击性行为,是指一个人故意地、反复地对另一个人造成伤害或者让他不舒服。其本质是一种支配行为,是通过压制他人来控制被欺负者。“欺凌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权力下的欺凌和压迫,在人类社会存在已久。欺凌包括身体或言语攻击、人际交往中的抗拒和排斥,或类似性骚扰的谈话,或对身体部位的嘲笑、评论或嘲讽。”蒋思思说。
“打击式教育”——父母对子女的PUA
在网络上,人们有时会把“打击教育”称为“亲子关系中的PUA”。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家庭教育模式在中国并不少见。
传统上,严格的教育可以让孩子成为人才。俗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它推崇的是打击式的教育方式。在这种教育理念下长大的父母也会认同它的合理性,认为爱孩子就应该对孩子严格,这样才是“为孩子好”。有些家长喜欢说“别人家的孩子”,拿“别人家的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做比较,让自己的孩子从中吸取教训。甚至,有的父母心里明明很认同自己的孩子,在外人面前也常常以自己的孩子为荣。面对自己的孩子,没有一句认可的话,永远只有打击。
也有一些家长,出于对孩子自尊心的恐惧,在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不去表扬。相反,他们总是指责孩子做得不够好。综艺《少年说》有一个让人心疼的场景3354
一个女生在台上哭着指责妈妈:“你为什么总拿我和其他同学比?为什么你从来没见过我的努力?”台下的母亲不为所动,只是冷冷地回应:“其实我一直都在打你。以你的性格,不打就飘。”女孩一边抹眼泪,一边说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吹。然而,我的母亲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当你强大的时候,我想我需要拍一拍;当你虚弱的时候,我想推你一把。"
她女儿的表情很绝望。她发现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妈妈的行为,于是哭着走下舞台。这段对话很快被推上微博热搜,不少网友表示“在这个女孩身上看到了自己。”
蒋思思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网记者,很多家长打击孩子的初衷是帮助孩子成长为更好的人,但结果可能是在帮助孩子的同时也伤害了孩子。出于严格管教的考虑,孩子很容易将这种否定和攻击内化,长大后会极其严厉地对待自己,不断地找自己的毛病,认为自己哪里都不够好,用完美的标准批评自己,这就有可能导致“自我PUA”。严格的自我要求和不愉快的情绪也可能增加孩子患抑郁症的风险。
江思思说,一个人如果长期被殴打和否定,就可能内化这种PUA模式,在没有他人帮助的情况下“自动”殴打和否定自己,陷入“自我PUA”的泥潭。社会上一些流行的成功观念,比如“人要对自己狠”“永远不要对自己满意”,也会助长“自我PUA”的产生。
PUA如同“裹了糖衣的炮弹”,具有隐蔽性
在亲密关系中,既然PUA这个人会受到伤害,为什么他/她允许自己长期处于这样的关系中?
江思思认为,亲密关系中的PUA通常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即使当事人身处其中,也很难辨认。“亲密关系中的PUA通常是通过语言实施的,而不是身体暴力。如果你的伴侣打了你,你很容易意识到这个伴侣有问题,因为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共识,打人是不对的。然而,言语伤害要微妙得多。有时候你不知道自己受伤了,却觉得自己有问题。”
江思思进一步解释说,在很多情况下,亲密关系中的PUA表现为一方制定标准和规则,从而占据关系中的主动权。
权和决定权,对另一方施加影响,如“穿短裙是错的”“化妆是不好的”“女人应该温柔”“男人不能小气”等等。在亲密关系中,PUA就像是“裹了糖衣的炮弹”——一方在对另一方进行精神打击时,常常会打着“我是为了你好”“我因为爱你才会跟你说这些”“我这样是在帮助你”的名义,让被PUA的一方感到非常迷惑:明明感觉不舒服,却又说不出哪里不对劲。加之PUA的施加者通常很了解对方,对方的话很可能从某个角度看是部分成立的,这就使被害者更加难以分辨。姜思思还观察到,很多情况下,PUA受害者在一段关系中并不总是受损,也会有所获得,这也增加了识别PUA的难度。“比如,一个在自我价值方面经常打击你的伴侣,可能在生活中非常照顾你;又或者他非常帅气和有才华,非常吸引你。”亲子关系中的PUA也是如此:施加伤害的父母同时也是子女的养育者,对子女的爱也是真实的。
当发现自己被PUA时,又该如何应对
那么,如何识别一段关系中的PUA呢?姜思思认为,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评估:
首先,观察对方是在批评你的部分缺点,还是否定你的全部。比如当你粗心时,正常的人会说“粗心不好,需要改正”,但霸凌者会否定你整个人,会从粗心引申到“你粗心大意,你不行,你有问题,别人不会喜欢你,不会认可你……”
其次,分析对方的话是建议还是命令,你是否有选择的权利;如果你不接受,对方会如何反应,是尊重你的选择,还是攻击你,逼迫你。很多时候,PUA施加者的话听起来像是在促使你进步,变成更好的人。然而,这里有一个关键点:你是否必须成长、必须进步?你是否有其他的选择?一段正常的关系中,你是自由的,是有选择权的,面对建议,你可以选择接纳,而非只能服从。
第三,倾听自己的感受。不妨问问自己:“你在这段关系中更快乐了吗?更充实了吗?更自信了吗?”如果一段关系让你变得不开心,不自信,变得自我怀疑,觉得自己不好,感到绝望无助,那么这段关系就是有问题的。“有些人会觉得,一段关系是需要付出的,自己感到不舒服就去质疑这段关系,是不是自己太斤斤计较,太不懂付出?但实际上,一段好的关系应该是,别人觉得你很辛苦,付出很多,但你自己却乐在其中。如果在别人眼中,你们的关系很好,而你内心却很纠结,很难受,那你就要考虑这段关系是不是出了问题。”姜思思说。
当发现自己被PUA时,又该如何应对呢?姜思思说,离开这段关系,解除痛苦的来源,当然是很好的办法。但很多时候,一个人无法从一段关系中立即抽身,这时仍然可以采取一些方法保护自己。比如,可以采用“平衡反思法”,即不只反思自己,还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想想,对方的做法可能有什么不对,或者与朋友们交流,听听不同视角的观点,避免陷于过度自我反思。“尤其是当你处于一段连自己都觉得有问题的关系中,在被对方反复打击否定时,你甚至可以先想想对方是否有问题,从而跳出PUA的陷阱。”
如果伤害已经发生,请允许自己获得帮助
姜思思指出,一些人长期在关系中遭受精神打压,容易感到压抑、不快,甚至发展为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痛不欲生,感觉“活着没有意思”“生活没有乐趣”,这时可能已经发展为“抑郁状态”,需要及时向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寻求帮助。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并不会觉察到自己的精神状态已经达到病理性的程度,而是认为“我遇到糟糕的事情了,状态当然差”;也有些人虽然发现自己出现了抑郁,但却坚信病根是在关系上,“病根不解决,自己的抑郁也就好不了”,因而不去寻求专业帮助;还有些人会感到愤怒,认为“病因在别人,不是我有病,凭什么让我进行治疗”。
姜思思类比说:“如果你被别人撞伤骨折了,或者被别人砍伤流血了,错的确在别人,但终究是受伤的你去接受治疗。同样地,不管病因是什么,当你的情绪‘病’了,就要为自己的心理健康负责。尤其是在病因一时无法处理的情况下,评估自己的情绪状态,寻求专业帮助,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