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金服的股份组成(蚂蚁金服各大股东)

蚂蚁集团从去年开始风波不断,被监管部门约谈。花呗、借呗已被列入整改计划,蚂蚁集团也积极做出相应调整。虽然蚂蚁集团宣称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而非金融机构,但大部分收入都来自这两个金融平台。如今这两个平台都受到限制,运营收入势必会受到不小的打击和创伤。

蚂蚁集团计划今年上市,但上市进程也因上述时间而推迟。但是,暂停不代表不上市,那么蚂蚁集团将如何从现在的情况缓过来,继续上市?蚂蚁集团的股东对蚂蚁集团未来的发展会有什么影响?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说起蚂蚁集团,大家难免会想到马云的阿里巴巴。当时阿里巴巴在中国找不到投资人,后来日本软银愿意投资,于是成为阿里巴巴最大的股东。

所以从法律上来说,虽然阿里巴巴的大部分业务在中国,但是名义上是外资公司。当时法律规定外资公司不能涉足金融支付业务,于是马云创办了自己的支付宝公司,独立于阿里集团。

蚂蚁集团最初的样子是支付宝,成立于2004年。马云当时之所以创建支付宝,是为了让消费者在阿里巴巴平台上获得更好的消费体验。有了支付宝,买家本来要直接支付给卖家的货款,可以先通过支付宝管理,买家确认收货后,货款再从支付宝转账给卖家。

2013年,马云以支付宝为主体打造小微金融,也就是后来的蚂蚁金服。2020年,蚂蚁金服更名为蚂蚁集团。当时蚂蚁集团包括蚂蚁花呗、余额宝、支付宝、招财宝、芝麻信用、蚂蚁财富等子业务。

直到2020年10月,蚂蚁集团有望成为市值2.1万亿元的强大IPO。从2004年创立支付宝,到小微金融,再到2020年的蚂蚁集团,走过了16年,真的很不容易。

从蚂蚁集团的股权构成来看,阿里巴巴以32.64%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其次是杭州韩军股权投资和杭州君傲股权投资公司,占比分别为29.86%和20.65%。其余小股分布在社保基金、购投、中国人寿、上海中富股权等7家公司。

从去年开始,马云在阿里巴巴的股份被减持1.3%,套现。然而,在阿里今年上半年的财报中,阿里的股东名单中也少了马云的名字,很多人猜测马云会退出阿里巴巴。

但阿里内部是有合伙人制度的,马云作为永久合伙人之一,在阿里不会完全失去权力,而且马云一直是公认的阿里最有话语权的人。

话说回来,既然阿里巴巴是股份最大的公司,那是不是意味着日本软银实际上是蚂蚁集团的最大股东?表面上可以这么说,而且很多人还误以为蚂蚁背后的大股东是日本公司。那么马云辛辛苦苦经营的企业有没有落到其他国家的企业手里呢?其实马云已经留了一手。

(软银日本公司总裁孙正义)

从蚂蚁集团的股权构成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股东,杭和君傲。事实上,这两家公司都由一家名为杭州云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的公司控制。

那么这个云博公司背后的老板是谁呢?答案是马云,他以34%的股份成为了这家公司的第一大股东。这意味着,蚂蚁集团中杭城韩军和君傲超过50%的股份由马云持有。

马云持有蚂蚁集团的大部分股份,所以当蚂蚁集团受到打击时,他很难不被盯上。去年11月初,正准备上市的蚂蚁集团收到了相关监管部门的约谈。经过这次采访,上市计划很快被迫按下暂停键。

资本快速膨胀的背后,隐藏着市场的无序发展。2020年上半年,花呗和借呗为蚂蚁集团带来了285.86亿元的营业收入,占总营收的39.1%。但这两个信贷平台的操作违反了当时国家刚刚出台的金融法规。

其实从之前花呗和借呗的运营就能看出一些隐患。当用户使用平台的次数越来越多,贷款额度也会相应上升。当时在这种规则下,不排除过度授信用户的劣势,即用户资质等级与能获得的提现额度不匹配。

另一方面,在这两个平台宽松的监管环境下,也容易让用户出现过度借贷行为。同时也导致了很多用户盲目跟风的超前消费行为,一边借贷,一边消费。

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市场的经济消费,但也给未来的很多用户带来了不可预知的隐患。之前的过度授信与预测的还款能力不匹配,造成巨大的偿债压力。

除了平台制定的规则,背后的高杠杆借贷模式也在不断流传。这种模式一方面确实能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但另一方面也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两个平台的盈利模式,说白了就是空手套白狼。

比如一个用户在平台上借了16%的利息,但平台实际上只是从银行拿了一笔利息更低的贷款给用户,因此从中获利。而且在大数据分析的支持下,平台可以从用户的日常消费水平来判断用户的还款率,从而给出相应的金额。这种情况,一般来说,坏账很少。因此,利润水平仍处于稳步上升的状态。

表面上蚂蚁集团的花呗和贷款只赚利息,但是

是其实它们背后的盈利模式还更加复杂。比如蚂蚁进行了一轮的放贷后,就得到了一笔债权,这笔债权可以让集团作为新的一轮融资的资产。

  

  另一方面,当这笔债权变现成资产转回了集团之后,这笔钱又可以作为另一场融资的资金。所以当用户还在为手里的额度被提升而沾沾自喜之时,也恰恰中了放贷平台的套路,平台利用的正是大部分用户贪图蝇头小利的心理。

  今年6月,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获得了批准注册和成立。其主要的功能在于平稳地承接花呗和借呗两家背后的小贷公司的合理信贷业务,并在一年时间内,让它们平稳地退出市场。

  

  根据相关银保监会的负责人表示,蚂蚁消费金融公司在半年之内会对花呗和借呗的品牌进行完全整改,意味着以后发放的消费信贷上不会再标注这两个品牌。

  另外,针对之前花呗和借呗平台存在的问题,公司进行对用户的真实信贷信息进行严格的审查,并且不能以过度营销的方式来引诱用户来进行过度的负债行为。

  目前借呗虽然还没发布整改信息,但是在产品页面上也进行了相关的公示。花呗则在今年9月22日的公告中明确声明其服务记录信息也需像银行借贷信息一样,需要纳入征信系统。而这些报送的内容包含了用户的账户开立时间日期,用户的授信额度,以及使用和还款等情况。

  

  除了规范了征信上报,在杠杆率方面也严加约束,去年颁布的法规很明显是对杠杆的总体水平进行了大范围和幅度的“压降”。例如,网络小贷类公司在单笔的联合贷款之中,出资的比例不低于30%;公司对外融资的杠杆率限制在5倍等等。

  除此之外,这些公司还要遵循监管局的监管指标要求,例如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投资余额不高于资本总额的20%等。在一系列的法规约束下,蚂蚁的放贷能力将会大大下降。有人担心花呗的上报征信会导致贷款困难,但花呗表示如果用户能保持良好的使用习惯,按时还款,不必太担心这个问题。

  

  不久前阿里还投入1000个亿来助力共同富裕,可见它目前的内部运作还是有条不紊的。虽然此前受到了多重的打击,但是企业的筋骨也没有损伤到。不过皮肉之伤也需要阿里巴巴重整一段时间,在各方面都要积极配合监管部门的相关政策进行全面的整改工作。

  这些年蚂蚁集团不断壮大,涉及的金融业务也愈加广泛。花呗和借呗的出现,让广大信贷消费者有了一个“释放口”。过度的信贷让许多消费者容易产生盲目的超前消费,给自身带来不良后果。

  蚂蚁集团把债权当做融资的资产,不断利滚利,但最终的风险都由用户来承担。去年年底,监管部门发布了相关的金融法规,加大了对信贷机构的管理,而蚂蚁集团下的上市计划也被按下暂停键。

  

  目前蚂蚁集团正在积极地配合相关部门进行内部业务的整改,营业收入是相应地有所下降的。但是阿里巴巴作为蚂蚁集团的大股东,还是具有相当雄厚的实力的。

  另外马云也是排名位列于阿里后面的两家股东公司的掌门人。蚂蚁集团的凭借雄厚的实力基础和不俗的业务能力,在未来的上市之路还是可观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https://caacaa.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93315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