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 《论语》 、 《孟子》 、 《荀子》
是战国时期儒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以春秋时期的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提倡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修身养性。
儒家强调教育的作用,认为重教育轻惩罚是国家稳定、人民富强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没有教育就没有阶级”,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要受教育,让整个国家都成为有道德的人。
政治上,他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李周”,认为“李周”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到战国时期,儒学有八大流派,其中重要的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的思想是“民重君轻”,他主张统治者要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了与荀子性恶论完全不同的性善论。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王守仁。
孔子
孔子,姓邱,名,山东曲阜人,祖籍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宋国礼。据史料记载,他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他是儒家的创始人,被后人尊为“万世楷模”,也被称为“圣人”。
孔子周游列国,先后访问了魏、陈、蔡、楚、宋等国,宣扬自己的政治抱负,但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孔子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心灰意冷,回到鲁那里,在住了十一年。孔子六十八岁。从那以后,他致力于讲课和写书。在此期间,他和他的弟子们重新编辑了《五经》,撰写了《春秋》,以记录春秋时期发生的大事,阐述儒家的价值观。他一生的主要贡献是奠定了教育的基础。他在政治上采取保守主义,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而“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开明启发式教育方法和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开拓性观点,间接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文化高峰现象的形成。
五年后,孔子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后来的弟子们摘录了老师一生的话,编成《论语》,这就是孔子的“言行录”,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是儒家的必读经典。
孟子
孟子,字柯,号,字,字居,鲁邹(今山东邹城)人。生于周列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莱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他是孔子孙子的弟子,是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
孟子在母亲的教育下,刻苦学习,走上孔子接班人的岗位,招募弟子,周游列国,倡导“仁政”“王道”思想,主张“民为贵,国为次,君为少”。他到过齐、宋、鲁、滕、梁等国,见过梁、等皇帝。虽然他受到尊重和礼遇,但滕文公是唯一一个试图推行他的政治理念的人,因为他被认为是保守的,不符合时代潮流,没有得到重用。
晚年,孟子回乡讲学,弟子有万章、公孙丑等。从事著书工作,写了《孟子》七篇。梁、公孙丑、告子、敬业。因为每篇文章都很有分量,分为两部分,所以全书十四卷。孟子的言行几乎都保存在这七篇中
荀子,名卿,赵遵义(今山西安泽)人。生于周浩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于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他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关于荀子的记载很少,而且颇有出入。荀子是继孔孟之后最大的儒家。他的思想被记载在《荀子》一书中,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荀子曾游历燕、齐、楚、秦、赵等多国,后任兰陵陵(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人,一生居住于此。
荀子在兰陵开始教书、著书。大名鼎鼎的韩非、李斯,此时都是他的学生。他也是在这段时间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荀子》。荀子虽然是儒家的继承人,但他并没有盲目全盘接受儒家。相反,荀子充分融合儒家思想,提出了“性本恶”等影响深远的学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网站(https://caacaa.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无所有权和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网站涉嫌抄袭侵权/非法内容,请联系我们。一经核实,本网站将被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