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是国企吗_中芯国际为什么是外企

SMIC,简称SMIC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于2000年4月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总部位于中国上海。SMIC是世界领先的集成电路代工公司之一,也是中国大陆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商。

首先,我们要回答一个问题:SMIC是国有企业吗?SMIC成立时,是一家外商独资企业。简单来说就是一家外资企业。随着SMIC的不断发展壮大,外资和国有资本开始参股SMIC。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SMIC的主要股东都是国有资本,外资成分已经大大减少到5%以下。

从股权结构来看,SMIC的创始人是张汝京,但实际控股方应该是国企。第一大股东为大唐电信(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纯国有公司),持股17%,第二大股东为国家集成电路基金控股的新芯香港,持股15.76%。此外,中投公司还持有大量股份,TSMC和所有其他外国投资者的股份加起来不到5%。

SMIC在中国的上海、北京、天津和深圳有几个8英寸和12英寸的生产基地。到2019年底,这些生产基地的总产能达到每月45万片(约8英寸)。除中国大陆外,SMIC还在美国、欧洲、日本和台湾省设立了营销办事处,并在香港设立了代表处,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服务。

晶圆是指用于制作硅半导体电路的硅片,其原始材料是硅。将高纯多晶硅溶解并掺入硅晶种,然后慢慢拉出,形成圆柱形单晶硅。在硅棒被研磨、抛光和切片之后,形成硅晶片,即晶片。目前国内晶圆生产线主要是8寸和12寸。

8寸和12寸的晶圆一般按照直径分为4寸、5寸、6寸、8寸等规格。最近开发了12英寸甚至更大的规格。现在的CPU等芯片都是从晶圆上切割下来的。一个大晶圆可以切割成很多芯片,离圆心越近理论质量越好,质量越差模型越低。还有就是良率问题,也就是一些有缺陷的芯片无法使用。我们做高规格芯片的时候,次品率往往很高,无法实现量产。

张汝京

SMIC的创始人之一是张汝京,他曾在TSMC工作过。SMIC的联席首席执行官是梁孟松和赵海军,他们曾在三星和TSMC工作。根据IC Insights发布的2018年全球纯代工行业市场销售额排名,SMIC占全球纯代工市场的6%,排名全球第四。

目前,SMIC在中国大陆有四家主要制造工厂、两家合资工厂和一家海外工厂。此外,SMIC曾在成都建有封装测试厂,在武汉建有8英寸芯片厂(现已转售给德州仪器公司),在武汉建有先进的12英寸存储芯片厂。

SMIC成立后不久就遭到了TSMC的法律指控,称SMIC的张汝京团队窃取了TSMC的知识产权。第一阶段诉讼于2005年结束,SMIC向TSMC支付了1.75亿美元。2006年开始第二诉讼阶段,2009年9月9日在美国加州奥克兰开庭审理。2009年11月4日,陪审团最终认定SMIC对65项法律指控中的61项负有法律责任。然而,此轮诉讼判决仍悬而未决,SMIC和TSMC最终于2009年11月9日达成和解协议。

和解的主要条款包括:双方宣布并支付与双方未决诉讼相关的索赔,终止此前SMIC根据第一轮诉讼和解协议支付剩余款项(约4000万美元)的义务,SMIC向TSMC支付总计2亿美元的赔偿,SMIC向TSMC授予约8%的SMIC已发行股本和委托书,TSMC拥有SMIC约10%的所有权。

协议签署后的第二天,SMIC首席执行官张汝京宣布辞职。同时,曾在另一家中国芯片制造商华虹担任高管的王宁国被任命为集团董事会执行董事、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该公司正式进入“后张汝京时代”。

2010年底,该公司与TSMC就长达八年的商业秘密剽窃案达成和解协议。SMIC不仅将赔偿TSMC 2亿美元,还将免费赠送TSMC 8%的SMIC股权。TSMC可以在三年内以每股1.3元的价格认购SMIC 2%的股权。

也正是因为张汝京的离开,SMIC上演了更加精彩的“夺权”大戏,尤其是当大唐电信以1.76亿美元的低价成为SMIC第一大股东,大唐电信与SMIC原团队的争斗上升到白热化。SMIC前首席技术官杨士宁和首席执行官王宁国,以及现任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和梁孟松,都被认为“不相容”。CTO杨士宁和CEO王宁国最终甚至离开了SMIC。

2011年6月27日,原SMIC局长长江商州因肺癌复发去世。2011年7月15日,王宁国辞去公司CEO职务,董事会任命执行董事张文一为公司董事长,暂代公司CEO职务。2011年8月5日,SMIC宣布任命原NEC驻华虹CEO邱慈云为公司CEO兼执行董事,这也意味着SMIC控制权的激烈争夺告一段落。

直到2016年12月20日,TSMC前联席CEO蒋尚义首次以独立非执行董事身份加盟SMIC。2019年6月,SMIC宣布,姜尚义因个人原因及其他工作承诺,不再连任。

不久,姜尚义加盟武汉洪欣担任CEO,但2020年,投资超千亿元的武汉洪欣项目被曝工厂土建工程未完工。

姜尚义(左)、梁孟松(右)

随后,姜尚义回到SMIC,成为SMIC的副董事长。然而,这一决定是由董事长周做出的,他直接绕过了联席首席执行官梁梦松。梁梦松感到非常“错愕和

不解”,觉得“已经不再被尊重与不被信任”,因此在董事会上提出了辞职。

眼下离职的梁孟松,是真正的中芯技术骨干。2017年4月:梁孟松入职中芯国际,时中芯市值300亿人民币。梁孟松在中芯期间,恰恰是中芯加速追赶台积电的时期:完成从28nm到7nm的技术开发、5nm与3nm的技术攻坚展开。这样一个技术大神最终没有逃脱办公室政治的结局,确实是令人惋惜。这个惋惜不仅仅是针对当事个人,更是对于整个中国半导体产业。

20 年来,中芯国际发展历史上经历过 4 任董事长、5 轮 CEO,掌门人几度更替,内争不断。企业内部派系众多,台湾系、“海龟”系、本土系难容水火,利益盘根错节。或许这就是中芯国际在由外资转向国家控股企业过程中的一系列的阵痛。

但中芯集团,不仅高层内斗,底层的员工也流失严重。被视为“中国芯”希望的中芯国际,人才流失率高一直是短板。据中芯国际《2018 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据,2018 年中芯国际员工流失率 22%,约是行业平均水平的 1.3 倍,是台积电的 5 倍。“钱少事多”、“收入与工作难度不成比例”是促使很多员工决定离职的主要原因。

“中芯国际在圈内被调侃是‘斯米克血汗工厂’,工资待遇普遍偏低,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行业里算是垫底的”。

据知情人士称,中芯国际一线工程师的平均年薪不到 15 万元,开给知名实验室出来的博士年薪也不到 30 万元,这个水平只有行业龙头台积电的几分之几。
进来一大批毕业生,干不到一年就不剩几个,超过三年的少之又少,有能耐的基本都跳槽了,甚至出现过成建制的跳槽情形。

也因此,中芯国际被调侃是“友商”的“黄埔军校”、“培训基地”,从那里出来的人大都去了三星、台积电、英特尔等大厂,薪资往往也会翻数倍,一些来挖人的中小厂商或新公司开出的薪资都要高出中芯国际一大截。

当此之时,美国发布消息宣称,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将中国芯片制造商中芯国际(SMIC)列入“实体清单”。这意味着中芯国际和美国企业的任何交易,都将要受到美国政府的管辖和限制,需要经过美国政府同意才能交易。

雪上加霜如的“中国芯”,何时才能步入正轨?被美国卡脖子的尖端科技,何时才能扬眉吐气?这些让国人深感耻辱的时刻,难道真的要像期待“国足”一样绝望吗? 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相信,相信未来。相信我们自古以来的神话精神,人定胜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https://caacaa.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93315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阅读